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

滿懷困惑地遊戲著---「小碎花不」是一個什麼展?

文/策展人 顏忠賢

找尋一種「小碎花不」的更廣義的用力方式,找尋另一種幻想加妄想出來的什麼……來喚醒這個新世代的激進,可以更頑強地「用這個展來懷疑來用力於思索『到底什麼是這個世代的藝術』」,並滿懷困惑地遊戲著。


(甲)用「青春」冒犯-----一個台灣藝術「新世代」的誕生

這是一個展。這是一個和台灣「新世代」的藝術有關的展。因此,這也必然是一個和「新世代」藝術家們因為青春所以什麼都想冒犯有關的展。
因此,堪稱「最新版本」的這個展滲透出這些「新世代」的藝術裡的既迷惘但又咆哮,也滲透出這一代藝術外的既青澀敏感但又憤世嫉俗,由於這些年輕的「新世代」藝術家們也逐漸步入成年,而且由於創作傾向的特徵也是種前所未有的很怪很亂也很透明很輕盈,所以,這當然也是一個台灣有史以來最富最亮最自在但也因而最(雖然可能是盲目地)勇敢世代的展。雖然不一定是那麼感人也不一定那麼好看,但,這個展必然是很有元氣也也很有怨氣式地飽滿。
事實上,這個展裡頭更有意思的,卻是有些作品裡碰觸到的至今仍難以明說的全新款的青春生態、生活方式的「細膩」而「尖銳」,當然,還有其滲透出來裡頭關於「現在」的「藝術外的真實」許多更深刻的內在矛盾。
不同於當今某種當代藝術較舊世代流派的「巨大」傾向,這個展所關注的不同於那些較懷舊懷古懷戰爭懷戒嚴懷革命的家事國事天下事都一樣要的關心的路線。也不同於某些較左派較憤怒的藝術流派的「進步」傾向種種擔心並控訴「社會老不公平老不正義」式的取向。
因為,這些「新世代」藝術家們關心的。已不再是離他們生活很遠的某些老式「沉重」的關心與控訴。
反而是「生活」本身!
因為,在這個時代……生活變得如此容易卻又如此艱難。
或說,對「新世代」藝術家們而言,「生活」本身就是「沉重」的。因為,「生活」本身(或說,更深刻的「現在」的「藝術外的真實」本身)都變了,變得太快也太激烈。在種種無法閃躲無法招架已然「消費化」「網路化」「都市化」「風格化」的一切「變」裡頭,所有人的「生理」的「心理」的「倫理」的準備都顯得不太足夠,不太足以面對所有的「變」及其引發更內在的矛盾……
所以他們的一切都變了,他們的「沉重」不一樣了!
甚至,我也很難用一種更切題的「世代」的方式來描述這個展、這些藝術家、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因為,他們畢竟還太年輕,太未成形,所以,他們的作品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們佔領或完成的,而是他們發現或撞擊的……某些突破,或說,在某些「歷程的發展」所找尋到的有點「新」式突破(或突圍)的可能。
因為,我總覺得:這新世代不服膺較容易被辨識的類型或題材或風格的試探,或某些不易對焦或充滿歧義的美學的找尋與實驗(像早年畢卡索、安迪沃荷重新打量文藝復興的敬意與敵意)是動人的。但,這些的「新」世代仍不免是困頓的,因為其在台灣本土所遭遇當代藝術更全球化的「新」……他們仍是既喜歡又排斥、既吸收又抵抗,既受影響又不想受其美學影響地困擾著。
因此,這個展或許可視為一個對新世代藝術家更IN的「美學困擾」的集體開啟,視為與其進行「充滿歧義的多重層次的對話」的可能假說﹕因為可以因此越提出了它對這時代與這世代『日常生活』的參與,及其有意無意的「輕批判」(或許只是努力想找到不太老派的新的反省方式)的不同思索的浪漫。
(乙)用「小碎花不」冒險-----找尋到「新」美學突圍的可能
以「小碎花不」為策展主題,或許,只是一如穿小碎花布衣的輕盈,一如更次一點更另一點地不急著收編下結論,這個概念希望切入台灣新的年輕族群的參考點,找出,或新或怪或亂或變態……的世代種種可能。

(壹)小
懷抱對大、對偉大、對壯烈、對不朽、對永恆、對紀念性、對SUBLIME、對大時代式的種種….的敵意,忠於被唐突的、瞬變的、現實的種種小時代的太快汰換、太快需要UPGRADE的困頓與突圍。
(貳)碎
捏出自己可能還有點碎有點未成形成器但反而必然是的誠懇,這是一定要的,並對「登大人」的不得不,進行重新定義與操作。只貼心在性在愛在關係在人生觀在生涯規劃裡頭都安裝(一如B級片式也沒關係)新微處理器式反動的升級的小心翼翼。

(參)花
非常不相信、非常花心、非常早熟、非常好玩、非常多疑、非常不承諾、非常空前世故。
喜歡LIFE STYLE的種種秘方的有意思,喜歡找諸般非常具備要命等級的樂子,喜歡視覺系或非視覺系裡的非常時髦、非常消費、非常風格化。
喜歡「遊戲」、喜歡脫身、喜歡不再運動的FUN取代運動的憤怒。
喜歡人生一如多媒體多P多攻略本式的超連結,喜歡科技的有用或沒用,喜歡GAME衝關破關式的對人生觀的變幻無常(而且可以隨時反悔隨時復活)的解釋。

(肆)不
“不”是一種美德,一種誘惑,一種反叛,不需要「歷史」「學說」的註解或辯護。“不”是一種訴求的強烈,一種症候,一種修辭,一種錯覺,一種焦慮,或一種狀態的抵抗。在往往很碎很破的現在,用心用力想像:如何生活如何玩如何工作如何厭倦如何逃離如何吻別,拒絕老世代的太完整寫就的抒情或叛逆,而調侃而抗拒。“不”是一種高難度的發難及其動作。

(丙)用「不落格」「不創意市集」爆走-----杜撰一種超現實主義式的部落或市集
策展還以「不落格」「不創意市集」為子題,是想要杜撰一種超現實主義式的(網路裡外都可以集結成的)部落或市集,或說,想要從事一種達達式的賣場的賣(或線上部落的格)…在這個時代和這個世代的情境的另一種不現實中。
我們更應該把「不落格」「不創意市集」想成是某種狂歡、爆走、擴張性的…名為「街道」或名為「部落」的展,或更犬儒的「『上網』『逛夜市』就是藝術」展、「逛街掛網沿途發現了的不必太傑出也不必太好用也不必太出名的設計的有意思」展、「路上網上的所有好玩和不夠好玩的SIGN及其所有可能的暗示」展,最主要的,當然就是『一整個青春世代及其「創意」的同樣青春』的展……而且這些都可以兌現,因為所謂「不落格」「不創意市集」把「搬上大街」「搬上線」當成「搬上舞台」。一如班雅明所說的那種用達達來測試藝術是不是唯一的真實的實驗,是致力於在網路裡市集裡進行或創或作一些「品」(在作品與商品之間的游移與質疑)的試探。
在參展的20位(組)藝術家作品(可樂王、陳怡潔、張嘉穎、夏夏、許唐瑋、葉怡利、紅膠囊、桂綸鎂、吳耿禎、郭令權、調教房、 姚仲涵、李國弘、都市酵母、現在詩社、王仲堃、葉俊慶、張晴文、成英姝、鄭慧華、顏忠賢)中,廣泛包括繪畫、插畫、雕塑、錄影、攝影、聲音、建築、遊戲、設計、音樂、電影、文學等多樣形式,甚至涉入﹕摔角、網咖打怪、塔羅牌、SM調教…. 種種次文化類型仿諷式的引用轉化。並力求從各個作品試探的游移與質疑,全面考察台灣的藝術創作者,完整呈現新世代經驗、生態和趣味的審美。
也因此,這個展,一如這個新世代對這個島的重新「發現」,是一種「用青春冒犯」的試探。用有點「新」也有點「台」的方式(像既唱野台也像亂唱卡拉OK卻十年唱成的「春吶」、像既騎腳踏車也騎野狼環島成的練習曲式的軟式「爆走」、像既用線上遊戲式、類同人誌式的、但用八家將式也算是的「角色扮演」….種種的試探)。也在某些「展」的歷程(不是佔領而完成的,而是重新地撞擊而發現的……)找尋到「新」的美學突破(或突圍)的可能。

沒有留言: